今(1)日,第二屆「NBRP Pitch Day全國生醫轉譯選拔媒合會」活動第二日下午舉辦醫材技術發表競賽,由11組創新醫材團隊進行5分鐘的短講(pitch),從中選出6隊優秀團隊獲獎,由神瑞人工智慧、臺北醫學大學暨雙和醫院骨科部黃錦前團隊、臺大附醫影像醫學部陳世杰醫師團隊榮獲傑出團隊獎;北醫大陳震宇副校長團隊、北醫周百謙醫師團隊、彰基胸腔內科黃國揚奪得潛力團隊獎。

  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致詞表示,醫材組入圍的11個潛力團隊是從60幾個團隊中脫穎而出,並邀請到研生生醫總經理李宗洲、醫智亮加速器執行長胡瑞卿、比翼生醫執行合夥人陳彥諭、紳太國際執行長馮湘婷、鑽石生技副總裁黃彥臻等創投、產業專家擔任評審,同時為團隊的技術/產品優勢、商業模式及市場布局提供建言。而傑出團隊獎可獲得新臺幣10萬元團隊輔導金及一年期的園區推廣與輔導。

傑出團隊獎:神瑞、雙和醫院、臺大醫院


神瑞人工智慧張曜吉執行長 / 生成式人工智慧個人化4D高齡健康失智預測模組 

神瑞人工智慧執行長張曜吉分享,失智症會造成2.8兆美元經濟成本,該團隊整合世界3個大型腦部影像資料庫與條件式自編碼生成對抗網路,打造「生成式人工智慧個人化4D高齡健康失智預測模組」,演算法模組能自動生成報告,不僅能計算腦齡,還能精準預測未來的失智可能風險和腦皮質萎縮區域樣態,可幫助臨床診斷外,亦可為亞健康族群提供腦心智老化期程的風險預測,未來商業模式將走B2B2C,與認知訓練相關機構合作,推廣即早檢測、延緩老化與預防醫學。

臺北醫學大學暨雙和醫院骨科部黃錦前 / 可注射式及原位成型之抗菌性水膠載體 

臺北醫學大學暨雙和醫院骨科部黃錦前醫師團隊,開發了一種結合明膠、玻尿酸及交聯劑genipin的溫感性水膠「OsteoFill」,並可透過加入不同濃度的交聯劑調整材料的機械強度。團隊表示,此材料除了可藉由植入骨關節空隙中充當載體,還可作為緩慢釋出抗生素藥物的含藥醫材,用於治療或預防骨骼肌肉感染症,經實驗證明可降低95%的生物膜(biofilm)形成。接下來將會進一步透過小鼠及兔子等動物模式,進行活體內材料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及藥物動力學分析。

臺大附醫影像醫學部陳世杰醫師 / 益口拍-全口人工智慧AI口腔癌篩檢行動App 

臺大附醫影像醫學部陳世杰醫師團隊,針對口腔癌警覺性不高、診斷晚、具專科診斷能力的口腔外科醫師不多等痛點,開發全口AI口腔癌篩檢行動App,透過引導使用者拍攝、系統處理口腔黏膜影像,進行口腔癌以及癌前病灶的偵測、分類和分析。目前對於口腔黏膜病灶正確辨識率可達九成以上,並正在申請臺灣與美國專利,未來可應用在偏鄉及醫療資源缺乏及專科醫師可近性差的地區,增加口腔癌篩檢普及度以及病人警覺。

北醫大陳震宇副校長 / 肺癌智慧多模決策分享系統 

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陳震宇分享,研究團隊運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數位代理語言模型,能整合胸部電腦斷層報告、病理報告和次世代基因定序資料,產生回答醫病決策提問的支持建議。目前已有晚期肺癌最初診斷14天醫病決策分享四個模組機器人,獲得4項台灣專利,正在進行臨床場域測試並申請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專案輔導,預計2025年完成臨床場域驗證,並將成立新創公司Oncogene.AI。

北醫附醫事業發展部周百謙醫師 / 一種應用偵測胸腹式呼吸型態結合呼吸音分析之多數據生理監測裝置 

北醫附醫事業發展部周百謙醫師團隊,針對難以正確診斷、確認病因的呼吸偏喘,開發一套整合穿戴式裝置,聚焦於呼吸音、胸壁起伏、胸腹部呼吸的同步動作分析,再透過AI演算法比對病患不同生理狀況,推估病患臨床穩定程度。此外,系統還建立了危急分數風險評估指標,將使用者生理現象的連續變化監測能與警示功能連結,以利即時接受治療或是作為預後評估指標。目前團隊已經完成原型品,正在與衛福部食藥署進行醫材徵詢中。

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黃國揚 / AIoT智慧連網呼吸器脫離預測系統 

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黃國揚醫師團隊,針對胸腔重症中高度仰賴醫師臨床經驗的呼吸器脫離(拔管),開發AIoT智慧連網呼吸器脫離預測系統,幫助醫師決定關乎性命的拔管時間點,進而提高成功率。該系統利用6個呼吸器參數,每3分鐘預測一次、進而畫出即時拔管預測評估曲線,其預測準確率可達94%。目前此系統以在多家醫院中實施,在跨院臨床驗證中顯示,可幫助患者提早1天拔管,拔管成功率增加20%。

高醫大林文瑋副教授 / 雙型態呈色酵素報告基因系統 

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副教授林文瑋介紹,其開發「雙型態呈色酵素報告基因系統」是第一個將膜表現呈色酵素和篩藥報告基因系統結合,搭配分泌型呈色酵素,使其色素沉澱訊號較冷光訊號半衰期高出3.6倍以上,受質成本較競品低10倍以上、操作方便可省50%操作步驟,省60%時間,預計可以增加一位員工產值,為公司省下27萬美金。目前已經完成概念驗證,取得臺灣專利與PCT國際專利,短期以申請國科會萌芽案為主、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上半成立新創。

中研院物理所周家復副所長 / 用於傷口癒合和皮膚再生的新型自駕單噴流3D電紡絲平台 

周家復研究團隊分享,其開發了一種新穎的自駕單噴流3D電紡絲工藝,結構是透過由FDA批准的聚己內酯(PCL)聚合物製成,具有細胞可滲透的梯度孔隙率,並具有較高的機械穩健性,能與外科手術相容。目前已與高雄榮總與工研院合作開發3D列印鈦基下顎骨,可克服軟組織與金屬植入物之間力學結構不匹配導致的嚴重併發症而導致植入物失敗的問題;另外,也製成有孔手術網,透過膠原蛋白浸漬支架後,可用於傷口癒合和皮膚再生。兩項適應症均在動物實驗上驗證,並已取得美國與臺灣專利,同時正在申請中國、歐盟專利,預計在兩年後成立新創公司。

中興大學吳靖宙教授 / 可量化單一囊胚氧氣消耗率之免標定式胚胎品質檢測晶片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吳靖宙教授分享,其開發出讓胚胎師可直接操作、檢體不需外送,運用晶片直接檢測囊胚的粒線體氧氣消耗速率(OCR),其代表粒線體功能,可提供醫師在延時攝影胚胎培養、侵入式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S/PGT-A)外,多一項非侵入式胚胎品質的檢測,據過去在動物研究發現,良好粒線體功能能讓胚胎著床率超過90%。目前已經從動物模型進入臨床研究,預計在一年內完成50個胚胎的臨床檢測,並透過萌芽計畫推動晶片生產、驗證晶片有效性、在GMP廠進行晶片組裝,期望未來能提升胚胎著床率,讓試管嬰兒(IVF)的成功率增加。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科黃升騰 / VR智慧針灸教學及臨床模擬系統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科黃升騰醫師團隊指出,中醫的針灸學習、實作與臨床模擬過去都以紙本、圖片為主,但在接觸到病人前有實際針刺的經驗極少,形成安全及療效的疑慮。因此,團隊與宏達國際電子與太極影音科技合作,開發出虛擬實境(VR)針灸系統,且搭配多人連線及互動式教學功能,可讓資深醫師在VR系統中進行針灸教學,也可用於衛教及穴位按摩演示。目前已經提出臺灣、美國、中國的專利申請。

北醫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張詠淳 / 運用生成式AI及大型語言模型優化急診就醫流程:從醫病對話到治療建議 

北醫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張詠淳教授團隊,針對急診壅塞的醫療場域狀況開發出「AIDE」系統提高效率。團隊主要利用生成式AI及大型語言模型,分析患者的臨床生命徵象(vital sign)及患者主訴,預測患者在72小時內進入加護病房(ICU)的風險;此外,系統還可透過結合電子病歷中數據,預測急診病患的未來動向和非計畫性返診,解決急診室的壅塞問題,並改善預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