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創新帶動科技防疫大作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積極攜手科技大廠,推出零接觸式防疫設備,在15日登場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展出,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Contactless Intelligent SafePass(CIS) Kiosk整合實名制管理、AI影像辨識、雲端數據平台與感測讀取裝置設備,可放置在醫療院所及公共場域出入口,進行體溫偵測、口罩配戴檢查及旅遊史等相關查詢,都是首度亮相。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10月15日至17日起於台北南港展覽2館展出,北醫附醫將展出「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健康醫療區塊鏈」、「遠距健康照護」、「醫療影像AI應用」等四大數位醫療主題,帶領民眾體驗智慧醫療生活圈。

北醫附醫院長陳瑞杰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帶動無接觸服務的必要性,而這正是醫療院所數位轉型的最好時機。北醫附醫從防疫出發,運用無接觸服務的概念,推出一系列科技防疫設備,以降低人員接觸、提升醫療效率為出發點,打造全方位科技防疫環境;其中,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CIS Kiosk更是首度亮相。防疫期間,醫療院所與各大機構皆需要人力進行包含體溫監測、實名制登錄、TOCC查核(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增加人員工作負擔與染疫可能性。

北醫附醫與瑞得康科技、浩鑫(2405)及昱辰資訊等產學團隊合作推出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CIS Kiosk,可提供訪客實名制管理,偵測口罩配戴、TOCC紀錄查詢及體溫量測等自助式服務,全程自動化且無須人員接觸。倘若醫院發生疫情,各項監控數據管理報表可自動彙整,並協助政府進行疫情追蹤調查,有效地控制社群聚感染風險。

浩鑫公司總經理鄭瑋勳表示,中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CIS Kiosk即是一款軟硬整合、導入實名制管理、可提供複合式防疫服務的產品。零接觸的概念更能有效應用在防疫病房醫療照護方面。根據統計,醫護人員每一天平均進入病房接觸病人約12-15次,包括量測生理數據、給藥、填寫護理記錄等等。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表示,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導入工研院「非接觸影像心律偵測」與「物聯網智慧閘道器」(IoT Gateway)兩項技術,可將醫療人員的感染風險降到最低。待新冠疫情退去,也可應用於遠距醫療與智慧長照。

陳瑞杰指出,「數位轉型」即是「數位創新」,疫情下,醫療系統趨向去中心化、遠距醫療與遠距照護等虛擬模式,並擴及整體醫療生態圈,以達成病人自主、病人賦權等,都是數位醫療的趨勢。北醫附醫鎖定病人資訊整合服務,推出iTPASS App,整合智鏈護照(iWellChain)與轉診服務等特色,打破傳統實體健保卡及紙本申請單就醫服務模式,經由區塊鏈技術提供高效率與注重安全隱私的網路環境,讓個人的健康醫療數據能夠自我管理與自主授權。

遠距醫療已經從「Nice-To-Have」轉變為「Must-To-Have」,北醫附醫於今年3月完成首例通訊診療案例,透過醫師線上診療,讓居家檢疫/隔離的民眾得到完善的醫療照護。北醫附醫深耕遠距醫療多年,目前推動包含居家健康檢測、偏鄉遠距醫療的服務,希望未來達到醫療零距離的目標。

此次展覽同時展出北醫附醫婦科Smart Surgery團隊創新開發的醫療影像技術,首創手術錄影設備「醫錄機Albert」,透過特殊裝置全程記錄手術過程,並利用AI技術,術中協助標註各器官部位,輔助手術進行。「手術影像教育平台」可將手術影像應用於術式模擬訓練,有效提升醫療教育效率,培育優秀醫療人才。

 

source:東森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