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深度神經網路在影像、文字及語音的辨識能力上,大幅超越傳統演算法,甚至人類,使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近幾年受到高度的關注。

AI的發展,在許多國家已經被拉到戰略級的高度;AI的醫療應用,也是受到高度矚目的議題,各醫院紛紛成立AI中心,醫界如此熱衷於一項科技的應用,前所未見。

醫療AI,無疑是個重要的新興產業。只是,這個新興產業的機會,台灣還來得及抓住嗎?

為何這樣問?因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時間點至為關鍵。越有前景的產業,國際競爭越激烈;及時投入資源、精準制定策略,並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快速應變,找到成長契機,才能取得優勢,發展到足夠的規模,在產業的賽道上持續下去。

觀察台灣這幾年整個生態系的發展,要發展醫療AI,台灣還來得及取得國際競爭優勢嗎?我必須很憂心地說,快要來不及了。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海外,尤其是韓國AI廠商已攻進台灣市場。幾家醫院開始試用韓國Lunit的X光片AI判讀系統,國泰金控也跟Lunit合作,用AI輔助審閱X光片提升核保效能。

不只如此,國泰金還跟另外三家海外新創公司合作——與美國的Amenity Analytics合作,分析法說會資訊;與印度的ClearQuote合作,用AI辨識車損理賠照片;也與BehavioSec合作生物辨識。

此外,台灣也有醫院開始付費使用美國新創RapidAI的腦中風輔助診斷系統。台灣的AI新創?一點份都沒有!

就醫療影像AI這個市場來說,台灣新創最大的威脅來自韓國。當我們正為台積電打敗三星沾沾自喜,韓國的Lunit和Vuno卻正積極在台灣攻城掠地;以他們的肺部電腦斷層結節偵測,及胸腔X光輔助判讀系統這兩個產品來說,台灣廠商全無招架之力。